新农心礼|从沙县小吃看“区域公用品牌”的蜕变
发布时间:2021-01-11 作者:新农心礼商学院
你是怎么认识沙县小吃的?路边偶遇?朋友分享?还是新闻报道?可以说,在餐饮界,沙县小吃称得上是“最具烟火气”的美食了。从最初只有几家的“谋生小店”,到如今全球的8.8万家店,沙县小吃的成功经验以及商业模式,引来了不少学者津津乐道,从不同角度、不同层面进行分析和研究,沙县小吃也成为了“中华名吃”的代名词。其实沙县小吃不仅是一个优秀的餐饮品牌,更是一个成功的区域公用品牌。作为长期深耕在区域公用品牌的“老农”,我暂且从区域公用品牌的视角,帮大家再次认识一下“沙县小吃”。希望对一直在区域公用品牌领域探讨和摸索的人,有所启发。
从“实惠”定位到“花样美食”:良好产业是一个区域品牌建设的坚实基础
上世纪八九十年代,地处福建省三明市沙县的人们,在自然资源、周边辐射都比较弱的情况下,用家乡小吃在城市中闯出了一条谋生路。凭借低成本的店铺投入,“1元进店、2元吃饱、5元吃好”成为早期沙县小吃经营者对小店的定位。这样实惠的美食价格对于学生党和收入不高的农民工们来说,是最好不过的选择了。随着各地外出务工的农民工增多,便捷、便宜的沙县小吃正好解决了大部分人“吃饭难”的问题。“价格实惠、种类繁多”成为了人们对沙县小吃的普遍印象。
可以说,从实惠定位到发展壮大,沙县小吃的品牌建设离不开“民间散兵遍插红旗”的产业基础。靠着自身小吃的产业特色和价格优势,沙县小吃这个区域品牌才能更快速的进行突围,成为中国小吃文化名城的一块招牌。
所以,在区域公用品牌建设上,我们也应该从优势产业着手,借助产业良好的基础进行突破。这里说的“良好”,不一定非要那么完善,而是有基础、可深挖、能改造,区域公用品牌才能更快、更稳的成长。
从“信任危机”到“全局统一”:品牌是产业升级发展的必然归宿
随着沙县小吃的迅猛发展,弊端也不断暴露。从业人员素质偏低、小吃店规模偏小、档次偏低、卫生环境等参差不齐,产业发展遇到严重瓶颈,沙县政府意识到要想进一步获得更广的市场,品牌建设势在必行。
自2006年开始,沙县政府便积极推进小吃经营标准化工作,在各地培育沙县小吃标准店、示范店。有鉴于公司化运作的重要性,在2008年成立了沙县小吃集团。凭借“沙县小吃同业公会”的集体商标,沙县政府开始了品牌授权、特许经营的模式,以更好的控制和规划沙县小吃的发展布局。
可见,品牌是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。所有的产品抢夺、产业之战,归根揭底都将是品牌之争。区域公用品牌能更好的为区域产业发展赋能,帮助产业走的更长、更远,是政府、企业都应该迫切思考的事。
从“2元吃饱”到“500亿规模经济”:“从产业到品牌,从品牌到产业”的螺旋上升
沙县小吃的品牌建立,让原本“参差不齐”的众多小店重获新生。有关数据报道,如今,沙县小吃在全球有8.8万家店,30多万从业人员,一年的营业额近500亿元。
从一开始自发形成的“谋生小店”到如今发展壮大的“规模经济”,沙县小吃的发展过程恰好反映了“从产业到品牌,从品牌到产业”的螺旋上升。归结到区域公用品牌,品牌建设是从优势产业开始,最终又回归服务于产业发展。只有形成“品牌与产业的统一”,才能更好的助力产业兴旺,推动乡村振兴。
启示:
沙县小吃的发展史,是过去中国区域公用品牌发展的一个缩影,未来随着品牌科学与产业发展相互赋能,品牌建设与产业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,品牌与产业将呈现双螺旋上升态势,最终实现从产业到品牌,从品牌到产业的良性发展。